山东济南商业秘密律师
法律热线:
律师文集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2020年湖北省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4年9月16日 山东济南商业秘密律师  
发布部门: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鄂办发[2007]28号

    各市、州、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军区党委,省委各部委,省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
  《2006-2020年湖北省信息化发展战略》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7年10月8日

2006-2020年湖北省信息化发展战略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推进信息化,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了指导全省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切实使信息化成为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力量,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本战略。
  一、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运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知识和信息从经济增长的"外在变量"转变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强大推动力。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和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着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并把信息化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一次强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6年3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办发〔2006〕11号),对我国本世纪头20年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部署,要求全国各地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大力推进信息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信息化发展势头迅猛。我省能否抓住机遇,加快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是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新的形势下,我省信息化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机遇:建设创新型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必将进一步优化我省经济社会的政策环境,为我省信息化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为我省信息化发展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世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国内外技术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我省信息产业技术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经济、科技发展的区域化、全球化日益加快,为我省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信息化发展资源提供了新的条件。
  大力发展信息化,是把我省信息化科教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发展信息化,有利于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有利于各级党组织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创新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党在信息化时代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有利于各级政府改革公共服务,推进政务协同和政务公开,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有利于社会各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和资源,加强社会主义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弘扬人类优秀文化,传播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先进成果,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综合素质;有利于改善生产(工作)、生活条件,使人民群众广泛、便捷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同时,便于人民群众多时空、多层面、多渠道地表达意愿,提出诉求,参政议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和谐。面对内外的新形势新情况,我们必须自觉融入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潮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创新思维,真抓实干,努力实现我省从信息大省向信息强省的跨越。
  二、我省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状况
  随着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省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十五"以来,全省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
  (一)信息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十五"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对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日益重视,各级各部门先后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电子政务、工农业信息化等组织领导机构,加强了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组织领导;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电子网络等媒体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宣传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作用,提高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信息化的认识;各级政府逐步加大了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投入,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条件明显好转;为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政策法规逐步建立,省政府编发了信息化发展五年规划,制订了电子政务建设、软件产业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等政策法规,为全省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全省上下协同配合,推进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工程、村村通电视电话工程、光纤到户试点工程等重大信息化工程,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支持、参与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厚。
  (二)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备
  全省以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三网"为主体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供给能力和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已成为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宽带网络覆盖全省,出省带宽总计达到75g;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数分别从2000年的546万、235万增加到2005年的1235万、1401万;计算机拨号上网用户达264万,宽带接入用户达128万;已通电话行政村比例由2000年的84。9%提高到2005年的99。08%;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由2000年的93。89%、93。73%提高到2005年的95。99%、96。71%,有线电视用户数由2000年的343。7万户增加到2005年的近600万户。
  (三)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省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以"中国-武汉光谷"为创业基地的新型光电子产业集群,在全国崭露头角。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30%,总产值已由2000年的12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515。3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4%上升到2005年的6。37%,产业规模在中部六省名列首位。2005年,全省软件产业收入达到63。5亿元,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省"十五"增长最快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大提高
  随着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不断提高,全省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广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制造业信息化快速发展。全省大中型企业普遍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技术,制造业领域应用cad技术的企业达到65%以上。冶金、机械、汽车、纺织等行业开始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生产集散控制系统(dcs)、客户关系管理(crm)、市场快速反应系统(qr)等应用系统,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十五"期间,我省被科技部列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省,武汉市、黄石市被列为制造业信息化重点示范城市。以武钢为代表的企业信息化日趋成熟,已形成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企业信息化模式,并逐步向国内外推广。二是电子政务建设稳步推进。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全面展开,门户网站发展较快,以"十二金"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建设迈上新的台阶,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税务、工商、海关、公安、劳动保障、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已建成了覆盖全系统的专网,并实现了网上办公和服务。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卓有成效,开发、应用和管理水平已跻身全国同类城市先进行列。三是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全省商业、医药、冶金等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成效逐步显现。电子商务支撑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稳步推进,产业损害预警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物流配送信息化步入全国领先地位,数字认证、在线信用信息试点示范业务开始向社会提供服务。省内城市银行卡与武汉银联实现了"一卡通",电子金融市场规模及网上银行、网上证券业务呈现增长势头。四是社会信息化逐步推广。能源、交通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水、电、气等ic卡交费和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服务普遍推广,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全省教育信息一级主干网、教育网络中心全部建成,教育门户网站应用与管理位居全国省市教育网站首位。全省医疗卫生信息网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劳动保障业务专网已建成,并逐步向街道、社区扩展。"数字城市"工程全面启动,武汉等城市开始推行网格化管理,社区和家庭信息化逐步推广。
  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我省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数字鸿沟",发展差距较大;二是体制机制不活,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各自为政等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三是投入不足,投融资渠道不畅,市场主体投资积极性不高,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四是需求与应用结合不紧,基础设施等资源利用率较低;五是技术创新不够,缺乏有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主要依赖外采;六是对信息安全研究不够,信息安全缺乏有效保障。
  三、我省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惠及全民,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全面落实《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以信息化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信息产业发展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突出战略重点,加强信息化能力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和信息化环境建设,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与集聚,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科教文化事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效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全面推进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努力使湖北信息化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结合实际,讲求实效,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强化资源整合,促进区域协作、部门和行业合作、企业合作,实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充分调动各行各业发展信息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形式主义和重复建设。
  2、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信息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以社会投资为主体、充分运用法规政策和行政手段,加强政府引导,加大引导性投入力度,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机制。
  3、重在应用,加强创新。推进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应用,创造广大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鼓励和支持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和产品,进一步发展壮大信息化产业。
  4、分类指导,协调发展。鼓励武汉等地率先发展,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支持经济、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地区加快发展,加大对农村信息化支持力度。鼓励探索符合本地、本行业实际的信息化之路,促进信息化协调发展。
  5、强化管理,确保安全。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严格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确保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安全可靠。
  (三)发展目标
  第一步:到2010年,全省重点领域信息化取得明显进展。建成全省统一的省级电子政务专网平台,尽早实现横向和纵向互联互通;显著提升大型工业企业和大部分中型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和完善若干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形成服务全省的农业和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并广泛延伸到乡村;主要服务行业基本建成公共信息咨询服务系统,电子商务交易额显著提高,交易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互联网宽带上网用户达到40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达到400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73%;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40亿,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7%,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继续保持中部第一,信息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第二步:到2020年,全省经济社会信息化基本普及。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比较健全,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群众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信息化对工农业和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在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控制能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乡村和农户,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得到广泛应用;以电子商务为标志的服务业信息化居国内先进水平,信息产业(含信息服务业)确立龙头地位,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优势产业。
  --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取得明显进展。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加强信息化应用软件的研发,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科研成果,培育壮大一批自主创新品牌,支撑和促进信息化发展。
  --网络普及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抓住网络技术转型的机遇,基本建成国际领先、多网融合、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确立科学的信息资源观,把信息资源提升到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创造条件。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信息安全具有可靠保障。
  --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能力、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网络化公共服务得到广泛应用,网络成为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普及,信息化与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关联度大幅提高。
  (四)战略重点
  1、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创新。坚持引进集成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以应用技术开发为突破口,发挥湖北优势,整合科研力量,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创新为纽带,大力发展技术创新组织;加强组织协调,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引领带动技术创新;建立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互动创新机制,鼓励科研在生产中突破,生产在科研中创新;力争在无线电通讯系统与终端、电子信息材料及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激光技术及应用、网络存储技术及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等优先方面,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和标准;紧跟现代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大力促进智能化消费类信息产品研究开发与应用;加强国际国内新技术研发合作与交流,提高自主创新起点。
  2、做大做强"武汉?中国光谷" 。瞄准世界光电子产业发展方向,掌握信息技术发展主动权,科学制定"武汉?中国光谷"发展规划,积极探索促进"武汉?中国光谷"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现有人才、技术和产业优势,以光纤光缆、光电子器件、光通信设备、激光应用等为重点,以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自主创新为牵引,自主开发与合理引进并举,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延伸信息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把"武汉?中国光谷"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基地。
  3、突破性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抢抓国际国内信息产业转移良机,突出软件产业优先发展地位,优化信息产业整体结构,提高软件业在全行业发展中的比例;加快软件园区、软件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和知名品牌,重点发展与我省优势产业相配套的嵌入式软件及金融、物流、电力、社区服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制造业信息化等领域所需信息化软件和解决方案,加强二维条码、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巩固我省3s技术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支持其尽快形成产业规模,积极支持3g、3c、国产数据库、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网络应用平台及网络安全认证等基础软件与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及产业化;积极研究和开发大规模集成电路、信息安全、可信计算机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快教育软件、游戏软件、动漫技术及制作等数字媒体技术和软件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坚持"以软带硬",以优势软件促进相关产品制造和市场开拓,大力发展"定制软件"和"出口外包",促进软件产业快速发展。
  4、强力促进制造业信息化。围绕机械、汽车、纺织、装备制造、钢铁、化工等我省制造业支柱产业发展,加快实施制造业信息化改造,努力实现产品研发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网络化、商务运营电子化;鼓励和引导东风汽车公司等大中型制造业企业推进重大关键技术信息化,大力发展和应用数控机床等智能生产工具;着重对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制造业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升级,加大对有利于节能降耗减排等信息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大力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积极开展cad、erp、产品数据管理(pdm)、集散控制系统(dcs)和决策支持系统(bss)等单元技术及适用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
  5、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营造发展电子商务的良好环境,支持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各类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引导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联合构建全省综合性电子商务运行网络;大力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加快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融合;制定企业电子商务标准,鼓励大中型骨干企业按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企业建立电子商务关系,推动企业间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积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推动面向公众的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促进全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6、全面完善电子政务。以促进政务公开、推动职能转变、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准则,建设包括政务专网、外网和无线网在内的覆盖全省城乡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适时充实更新公务信息内容,加强公务信息集成,促进互联互通;建设完善公众服务平台,扩大行政许可项目网上申报审批范围,开展跨部门业务协同和并联办公,方便群众办事,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技术规范、数据格式、信息资源交换目录等应用支撑环境和安全保障体系,形成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产品和标准规范;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功能,实现面向全社会的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现代化。
  四、全省信息化发展的战略任务
  (一)信息化能力建设
  推进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快生产过程的非物质化,同时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受惠得益。
  1、努力提高"三农"信息化水平。将信息化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一体规划、一体化部署、一体化推进。完善省、市(州)两级农业信息网络,强化县、乡两级信息服务功能,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培训,基本形成覆盖全省农村的农业信息传播体系;大力研制开发适宜农村使用的信息终端和软件,积极推广"三电(电视、电话、电脑)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和农业科技信息"110"、"三农"热线"12316";整合全省涉农信息资源,积极推进"村村通电话、乡乡上宽带"工程;加快农村远程培训网络建设,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生产技能提供全时空信息化服务。加强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系统,着力推进农业生产、管理、销售信息化;加强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生产统计、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等数据库建设,建立健全农业和农村经济预测和预警系统;推动农机、农技和农产品加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
  2、加快工业信息化。以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以推进制造系统智能化为主要方向,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围绕汽车、钢铁、机械、化工、纺织、建材等传统优势行业,积极推进工业企业设计、制造、生产、营销和管理信息化,重点支持智能家电、汽车电子、数控机床、光机电一体化等新技术、新产品发展;大力研究和开发智能化数字设计技术、虚拟制造技术、生产过程集散系统控制技术、生产流程管理系统、生产设备和生产线数字化改造专用软件与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加强生产装备与过程控制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支持装备制造业向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搭建网络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异地设计制造和动态联盟等技术,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
  3、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紧密配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积极规划、搭建交通运输信息体系;以推进gps等先进技术系统应用为重点,着力建设规范、统一的交通运输信息和监控平台;大力探索公共基础服务行业信息化建设新机制,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为主导,以信息技术企业建设与营运为主体,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信息中心。进一步完善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专业化金融信息系统,实现金融服务信息化;深度开发、利用交通、能源、旅游等信息服务资源,大力促进文化、交通、能源、旅游等服务领域信息化;加快发展软件、系统集成、数字内容产业、网络增值服务、现代电信服务、咨询中介等现代信息服务业,积极培育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4、推进政务信息化。一是加强政务网络体系建设。以推动管理创新为目标,按照合理布局、优化整合的原则,加快省直部门电子政务网络传输、数据交换和安全支撑平台建设,逐步推进各地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尽早实现互联互通。二是整合政务信息资源。以政务数据库建设为重点,以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为突破口,制定政务信息共享目录和数据交换规范,加快建设全省电子政务数据中心,逐步实现公共部门特别是公安、税务、工商、交通、教育等基础性、公益性数据互联互通。三是完善"一站式"电子政务。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加快政务信息公开步伐;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功能,促进网上政务协同;以群众工作、生活社会化服务为重点,扩大网上工作范围,加快实现行政许可、税费交纳、证照申办、户籍管理、教育培训、劳动就业、社会保险、民政救助、权益保护、婚姻登记、计划生育、出入境手续等 "一站式"并联办理,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
  5、推进社会信息化。一是推进教育科技信息化。建立功能齐全的全省教育信息系统,大力开发、应用教育信息资源,推进我省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信息化,积极发展多媒体教育、网上教育和远程教育;大力推进科技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快全省产、学、研合作开发虚拟平台建设;加快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全省专利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加快技术市场信息化,建设面向全社会的技术转让和成果推广的信息流通与交易系统。二是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构建并完善覆盖养老保险、劳动就业、劳动安全、劳动者权益保护等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体系,开发、建立全省统一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数据库,大力建设跨地区、跨城乡、跨行业的劳动力市场、职业技能培训、劳资合同管理、专业技能评定、劳动与社会保险争议等全面监测和决策系统。三是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公共卫生监测、医疗救助、预防保健、食品药品监管、卫生监督执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等信息系统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和血吸虫、艾兹病等地方病、传染病防治中的广泛应用,建立、完善城镇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体系,提高全省特别是县以下公共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强公共医学数据库和大中型医疗机构信息库建设与信息共享,积极发展远程医疗服务。四是推进文化体育信息化。以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体育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为重点,突出荆楚文化特色,建立湖北文化体育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大力推动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建立全省文化体育事业与产业信息化体系。五是推进人口资源环境管理和发展信息化。建设全省人口、资源、环境综合信息数据库和面向全社会的信息化服务系统,以长江、汉江流域为重点,全面实现生态保护、人口发展、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网络化和智能化。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防治指挥、救助信息化系统,实现灾情监测与监控的全方位、适时化。六是推进社区建设信息化。以建设"数字城市"为目标,统一规划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社区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积极建设省、市、县电子地图和社区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社区建设、管理、服务信息化。七是建立和完善全省的各类应急系统。
  (二)信息化资源建设
  1、加强信息资源开发。着力开发信息获取、更新技术和体系,以财政、金融、劳动保障、商贸、科技教育、社会管理与服务等省级中心数据库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发经济社会信息资源。推进信息资源有偿开发,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信息资源开发,促进信息资源的充分应用和高度共享。大力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促进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应用。建设全省信息综合、分析系统,建立信息集成网络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流对人才流、物资流和资金流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2、规范信息资源管理。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大力推进信息资源数字化、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切实执行国家和国际信息技术标准,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国家、国际信息技术标准制定,支持企业、行业对信息资源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重点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生产营销、软件工程、国家安全等领域的信息资源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加强省域内信息资源共享。打破信息资源建设条块分割的限制,建立共享互联机制,促进省内横向互通、中央单位与地方纵向互通。促进信息资源的丰富和更新。制定公共信息管理和更新办法,彻底消除网站内容少、更新慢的现象。
  (三)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
  1、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鼓励大型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信息产业公共技术开发平台、研发中心和产业化示范基地;以信息产业园区为基地,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为依托,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信息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努力建成一批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全省通用的电子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高性能计算中心、信息安全认证中心和现代物流信息平台等。有效配置和优化完善网络资源,以武汉为中心,以襄樊、宜昌为支点,加快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推进"三网融合",建成各地区、各种类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的骨干传输网。大力发展融数据、图像、声音等多种业务于一体的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接入网。加大农村网络建设力度,形成覆盖全省城乡的交互式、多功能信息传输网。以"3g"系统建设为重点,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加快建设全省无线数字共网平台,建成技术领先、功能齐全、覆盖全省的陆海空及各行各业现代化无线电应用、管理网络。
  2、做大做强信息产业。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指南,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重点发展光通信设备、移动通信终端、电子元器件和激光加工设备等优势产品,加快数字电视、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设备和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发展光纤到户、信息家电、数字化3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等数字内容产品;大力发展光显示、光存储、网络存储、集成电路、软件、汽车电子、金融电子等信息产业核心产品,为全省信息化发展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
  3、加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积极推行等级保护。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加强信息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建立和完善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保护和网络信息体系及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大力开发和创新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积极推广信息安全新技术的应用。
  4、壮大人才队伍。一是创建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推进全社会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有利于信息化人才职称评定、晋职晋级、有序流动等管理机制,调动信息化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完善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切实尊重和保护信息化人才的合法权益;着力创造良好的创业、工作和生活环境,鼓励、吸引外埠尤其是海外信息化人才,携带技术、资金、项目参与我省信息化发展。二是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根据全省信息化发展需要,编制信息化人才培养、引进规划,有步骤地培养、引进信息化高端人才。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力争在光信息等重点领域和重点学科,依托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积聚一批在信息化领域有造诣的院士和学科带头人,加紧培养我省信息化优秀年轻人才;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信息化人才积极投身全省信息化发展实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不断优化、壮大我省信息化人才队伍。三是提高专业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信息化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促进我省信息化基础人才队伍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信息化环境建设
  1、加强信息化宣传教育。一是广泛、深入地开展信息化地位和作用的宣传。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多层次、多领域地宣传信息化对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推动作用,及时总结和大力推广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二是积极推进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在职培训为重点,系统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充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养体系。加强大众信息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重点抓好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趣味性信息化知识科普活动,努力提高全民信息素养,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2、加强先进网络文化建设。一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网络传播。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品和荆楚文化精品的数字化、网络化,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使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成为网络文化传播主流。二是大力倡导网络文明。建立健全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强化网络行为道德约束,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文明上网,摒弃不良网络行为,自觉抵御不良内容侵蚀,大力培育健康的网络文化。
  3、改善法制环境。一是加快政策法规的建设进程。依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法律法规,按照先易后难、先单项后综合的原则,制定和完善我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管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地方性法规,适时修订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电子印章、电子证据等相关规章,逐步建立规范配套的信息化发展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加大技术标准与规范的推进力度。围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重点领域,建立信息化发展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制度,完善标准化、规范化咨询服务体系和检测、监督机制,促进全省信息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引导信息化发展既符合国家要求,又与国际接轨。三是严格执法监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法律法规,坚持法律、经济、技术手段与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公民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权力与义务对等的信息化管理法理机制,依法预防和打击侵权、盗版、制假贩假等不法行为,努力创建安全稳定的信息化法制环境。
  4、完善政策体系。一是制定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紧跟全球信息化发展步伐,适应国际国内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产业升级换代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需要,修订和完善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基础电子产品、信息安全产品以及信息服务等领域的产业发展政策,特别是"中国?武汉光谷"发展壮大的扶持政策,促进全省信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制定和完善投融资政策。制定信息化发展的政府财政预算、投入办法,加大政府对信息化发展的资金投入,构建信息化发展的财政投入法定增长机制,支持我省信息化发展所急需的各类基础性、公益性工作;深化投资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研究制定适应信息化发展特点的投融资政策,探索风险投资和资本退出机制,引导各类资本积极参与我省信息化发展;完善信息化发展金融、税收等资助政策,促进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发展信息化;完善并严格实施政府采购政策,引导优先采购省域内信息化技术、产品和服务,支持我省信息化发展。三是制定和完善自主创新促进政策。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相结合,鼓励、支持信息化发展自主创新。加快建立区域创新政策体系,促进企业成为信息化主体,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信息化发展自主创新的基础性和生力军作用;完善科研成果奖励和保持政策,促进信息化自主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努力将我省科教优势转化为信息化发展优势;制定公共研发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政策,为全省信息化发展自主创新提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公共基础设施。四是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团体和个人积极申请国内外专利与版权,大力推进软件等信息产品专利、版权申请和认定。跟踪国内外信息技术知识产权发展动向,及时修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信息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及竞争能力。五是制定和完善中介市场培育政策。加强信息化中介市场培育政策的研究,促进中介市场的建立,促进中介组织在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中充分发挥杠杆作用,推进我省信息化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
  五、加强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树立信息化发展新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信息化发展理念,坚持依靠群众、尊重群众、以人民群众及时享受信息化发展成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敢为人先的开拓理念,大胆探索"三网合一"、"三c融合"等信息化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模式;树立协同推进的整体理念,打破行业、部门、地区、单位各自为政的格局,促进信息化发展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树立积极防范的安全理念,坚持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
  (二)完善信息化发展管理体制
  健全省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体制,加强对全省信息化发展的统筹规划、指导和管理,防止和克服政出多门;加快建立符合行政体制改革方向、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信息化发展工作体制,强化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职能,加大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力度,明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在信息化发展中的功能定位;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信息化发展评估体系,引导全省信息化健康发展。
  (三)探索信息化发展新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建立规范灵活的信息化发展市场运作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入信息化建设市场;引导相关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指南,扶持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基础上,规范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行为,制止和消除不正当竞争。
  (四)切实强化领导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信息化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事,列入工作规划,摆上工作日程,加大对电子政务、农业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等重点领域财政投入的力度,及时研究解决信息化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信息技术与知识,大力推进信息化,定期对信息化发展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积极有序地把信息化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五)努力形成强大合力
  加强信息化发展舆论宣传,努力形成社会普遍认同、群众积极支持与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责任与义务,建立部门、区域、单位之间协同发展信息化的合作机制。各相关部门要制订配套措施,落实信息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我省信息化发展。创新信息化发展科研开发机制,充分发挥在鄂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团体在信息化发展中的骨干作用。
  (六)积极开展交流合作
  探索、建立信息化发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机制,拓宽交流与合作渠道,努力实现省内、国内信息化发展资源互补与共享。实施信息化发展基础设施平台和项目建设全国化、国际化战略,鼓励各级各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化发展交流与合作,逐步建立有利于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的长效机制,积极学习、吸收国内外信息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促进我省信息化快速、协调发展。




合作网站

B 北京劳动纠纷律师 D 大连刑事律师 东莞劳动律师 F 防城港婚姻家庭律师 G 公司顶层设计及公司立体股权架构设计高级律师 广西南宁刑事律师 广州毒品犯罪辩护律师 广州国际贸易律师 广州经济犯罪辩护律师 广州涉外法律顾问 广州职务犯罪辩护律师 广州资深刑事大律师 广州走私犯罪辩护律师 H 河北知名著名资深刑事辩护律师 河南郑州专业资深著名刑事辩护律师 K 昆明房产与建筑工程律师 昆明劳动争议与工伤赔偿律师 昆明民间借贷纠纷律师 L 连云港交通事故律师 N 内蒙古通辽大律师 南部县离婚律师 南昌毒品犯罪律师 南昌资深律师 南宁重大刑事案件律师 宁德市霞浦县知名离婚纠纷律师 Z 邳州律师 Q 企业环保治理及环保行政复议及环保诉讼高级律师 S 上海户口房产律师 绍兴离婚律师 深圳保险纠纷律师 石家庄工伤赔偿律师 T 台州刑事拘留辩护律师 W 温州电信诈骗辩护律师 温州刑事辩护找律师 温州刑事拘留律师 温州刑事取保候审律师 温州重大刑事案件律师 乌鲁木齐专业刑事辩护律师 武汉资深合同纠纷律师 X 西安毒品走私犯罪辩护律师 西安刑事犯罪辩护律师 Y 宜兴知名刑事律师 宜兴专业刑事律师 余姚刑事辩护律师 云南昆明刑事辩护律师 Z 找宜兴找刑事律师 郑州知名房产律师 珠海公司股权纠纷高级律师 珠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高级律师 珠海研究解决重大复杂疑难民商事法律案件的高级律师
首页| 关于我们| 专长领域| 律师文集| 相册影集| 案件委托| 人才招聘| 法律咨询| 联系方式|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All Right Reserved

山东济南商业秘密律师


All Right Reserved Copyright@2024 版权所有 法律咨询热线:18678888955 网站支持: 大律师网